串场河沿线的银河盐场

批评
0

夙沙氏煮海为盐,从卤咸声。年龄管仲创始“盐铁官盐”,山河社稷。长卷《盐铁论》,创始官退民进先例。这沾满咸味的史页上,归纳着有数朝代的兴衰成败。黄海,波涛汹涌。泥沙,随潮声在止境堆积,垒起片片甜蜜的海滩。早在年龄战国时,银河的先民们靠海吃海,靠水吃水,在无垠的海滩上垒灶煮海,“烟火三百里,灶煎满天星”,洋溢了数千年的煮海为盐的烟火熏红了海滩上的一片片盐蒿草。

据史布告载,银河煎盐的汗青,大抵可以上溯到西汉大概更早一些。南北朝时,有“海中沙洲盐亭百二十三所”的笔墨纪录。唐初沿海沙洲并陆,盐业趋于兴隆,唐武德九年(626),朝廷在海陵县(今泰州)设置盐官办理盐业产销。银河时为海陵县的海滨盐场,自此开端了连续千年的盐业文明。北宋年间,朝廷在两淮设有盐场办理体制,银河境丁溪、竹溪、南八游、北八游、紫庄等5个盐场(元代改名为丁溪、小海、草堰、白驹、刘庄5场)属之。从南宋、元、明、清直至民国初年,银河的盐产量不停为淮南各盐场之冠,且质地也好。银河的盐经过水陆交通销往天下的五湖四海[wǔ hú sì hǎi],惠及天下各地。

银河盐场概略陈旧的银河,本来是海盐消费重地,一派活力盎然,它东倚黄海,有着112公里长的海岸线,沿海滩涂宽广、阵势平展。众多的大海、宽广的滩涂、茂密的盐蒿草荡,是盐民“煮海为盐”取之不断的“粮仓”。昔人已经说过:“因利以是聚人、因人以是成邑”。海盐成绩了扬州、泰州、淮安、盐城等名城重镇,也使银河的草堰、白驹、刘庄、小海、西团、沈灶等小集镇渗透着浓浓的咸香。

黄海,波涛汹涌。泥沙,随潮声在止境堆积,垒起片片甜蜜的海滩。早在西汉时,银河的先民们靠海吃海,靠水吃水,在无垠的海滩上垒灶煮海,“烟火三百里,灶煎满天星”,洋溢了数千年的煮海为盐的烟火熏红了海滩上的一片片盐蒿草,这便是银河的根。

这里本来大海,涛声漫境,随着海岸线不停东迁,发展为海边滩涂。先民们在退潮时潮流不及的远洋滩涂上,颠末整平压实,就成了抱负的煮盐场合。另在大片滩涂上,四处生长着高秆芦苇和獐毛草、白茅草,另有盐蒿及矮秆杂草等,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自然的煮盐燃料。但是,江淮之间煮海为盐的工夫,却比山东沿海晚了数百年。依据史料纪录,第一位在江淮间衰亡煮海为盐之业的是吴王刘濞。是刘濞最早发明了江淮沿海的这块宝地,在陈旧的海陵大地上,开端誊写出中国淮盐汗青的雄伟篇章。据《史记》纪录,汉高祖十二年( 前195),吴王刘濞在封国(古扬州),“招致天下流亡者,盗铸钱,煮海为盐”,以增长财路,扩张权力。今后,创始了银河盐业消费的汗青。

历经两千余年的汗青沉淀,这里的统统无不打上“盐”的烙印,分发着浓厚的咸卤味。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明,这里的河已经是运盐的河,这里的土已经是出卤的土,都与盐有着如许那样的联系,就连从南到北全境域的地名,也无不深深包含着海盐文明的意蕴。

经济和文明犹如地域开展的两翼,文明陪同经济而生,终极会沉淀成为一个地方的魂魄。自从第一枚酷似月牙外形的人的脚迹踏上这片泥沙的海滩,银河就开端了她独具作风的文明史。无论是晚期急忙网鱼拾贝的渔民,照旧厥后扎营扎寨煮海为生的盐民;无论是从启海迁来开荒植棉的老乡,照旧“上山下乡”从五湖四海[wǔ hú sì hǎi]流浪而来的移民;从现在第一个英勇无畏的探险到此的“下草湾人”,到明天斗志昂扬[dòu zhì áng yáng]、阔步行进的银河人民,千百年来,正是他们发明了这里的汗青,发明了这片地皮绚烂的盐业文明、农业文明和湿地文明。

银河滩涂虎斑水

(一)刘庄场

始建于五代十国,初称紫庄(《平静天地记》有载)。宋绍兴十八年(1148),因王晌处置,创添五场,此中就有刘庄场。至民国元年(1912),并归草堰场。至此,刘庄场历时800多年末结。

弘治《运司志》载:“里至,北至淮循分司三百七十里,南至运司(扬州)三百二十里;北至伍佑场五十里,南至白驹场十八里。……泉溪墩(也称前溪墩)场北三十里。”

明嘉靖三十年刘庄场图

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刘庄场东至海四十五里,西至围子河十五里,南至白驹场界九里,北至伍佑场界三十二里。”“ 运盐河由东北经兴化至高坝,南由白驹、草堰等场至泰坝。场北有泉溪,场东南有新港、黄浦港,场南有横子港,场西有笔滥港,场东有七灶河,西南有八灶河、小团河、大团河。范公堤一道,南自白驹场界,北至伍佑场界止。”

清乾隆十三年刘庄场图

光绪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刘庄场在兴、东两邑之间,境归兴化兼辖,旧隶淮循分司。乾隆元年(1736),改隶泰州,距分司八十里。东至斗龙港,即牛湾河,西止围子河,南至白驹,北至伍佑,范堤亘南北,长五千五百九十一丈,沿堤串场河一道,堤工具团灶撇舍二十余处,列潮墩二十座,场北旧有泉溪,东南有新港,南有横子港,东北有笔滥港,东有七灶河,西南有八灶河、小团河、大团河。今之灶地包环草、伍两场腹里,致使东欠亨洋,卤气日薄,到处港河潮汐既隔亦渐于垫,自七灶河以下旧有严家环尾闾,犹可稽考。场辖有青龙、八灶、大团三闸。土坝循例春堵秋启。光绪十四年(1888),挑浚八灶、大团两河,兼越河各一道,水利称便,运盐河由白驹、草堰经海道口掣验而达泰坝,凡一百九十里,若运自卑团逐垣远二十五里,缉私隘口大团、青龙、八灶三闸以及白驹接壤等处,而以大团为最简明。”

(二)白驹场

始建于五代十国,初名“北八游”(《平静天地记》有载),清乾隆元年(1736),并归草堰场,白驹场独自存在的工夫,先后有800多年汗青。实在白驹场早在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奉文清查新涨淤沙,遂作沙荡升科。至康熙十六年(1677),就“地不产盐,灶不煎烧。”

弘治《运司志》载:白驹场里至“北至淮循分司三百八十里,南至泰州一百八十里,至运司(扬州)三百里;西北至草堰场三十里,北至刘庄场十八里。”

明嘉靖三十年白驹场图

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白驹场东至戚家团,西抵兴化海沟河,南界草堰场,北界刘庄场。”“运盐河东属泰州,西属兴化县,南至草堰场界,北至刘庄场界,场西海沟河,场东北白涂河,俱自兴化县一百二十里加入。逾运盐河东经牛家(湾)河闸口下注入海,牛家(湾)河东三十里至戚家团,又三十里至斗龙港木椿,系前明制以防海者,到清朝(清雍正时)开海,遂不复设木椿,下线通海转弯抹角[zhuǎn wān mò jiǎo]百余里始至大洋,其运盐进场,西由海沟经兴化至高坝共二百四十里,南由草堰至泰坝一百七十五里。”“范公堤一道,亘南北,西住民,东草荡,西北十五里有马家舍,东三十里有戚家团、朱家团、瓜蒌团,共工具北三团,团之下斗龙港两岸数十里许,北属刘庄场,南属草堰场。”“石闸四,场北二,场南二,建范公堤上,四支合一下牛家湾河,系高宝兴泰四州县泄水之门,场北近场第一闸,名牛家闸。”

(三)草堰场

唐代为盐城监、海陵监交代之地,当有渔盐消费运动。五代十国(907—960),始建南八游场,北宋范仲淹修筑范公堤时,以草筑堰,故名草堰,今后改名为草堰场。草堰场至1956年末所有废灶兴垦止,共有1000多年汗青。

明嘉靖三十年草堰场图

弘治《运司志》载:草堰场里至“东北至分司(泰州)一百五十里,至运司(扬州)二百七十里;北至白驹场,南至丁溪场八里,北至盐城县一百二十里,西至安丰(属兴化)巡检司六十里。”

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草堰场“东至海,西至兴化县界,南至小海场界,北至白驹场界,运盐河自石闸由串场河至高坝二百九十里,至泰坝一百五十里。范公堤一道,南自小海场界,北至白驹场界。闸一座,西通泰州兴化,运河北通各团,海河在场之北,以为蓄泄。”

清乾隆十三年草堰(白驹并场)场图

光绪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草堰场从属东台、兴化两县境,东至海,西至串场河兴化县界,南至丁溪之小海旧场,北至刘庄界。范堤南自丁溪,北至刘庄合白驹旧场共长五千一百四十丈,计三十里有奇,堤外潮墩旧设十有八,新增六座。距分司(东台)二十八里。运盐河自石闸南串场河经丁溪、何垛至泰坝一百四十五里。缉私隘口六处,曰:围子港、五孔闸、白涂河、海沟河、吉六港、东瀛河口。”

又据民国《中国盐政实录》载:“草堰场隶于东台县,位县城西南,南界距县城5,18公里,北界距县城161,28公里,盐场公署驻西团镇,场境辖沈灶市(丁溪并场)、小海镇(小海并场)。全境东至黄海,北至斗龙港,南至海堰乡,西至兴化县瓜蒌乡。全场工具间隔92公里,南北间隔144公里。南与安梁场毗邻。”

(四)小海场

始建于五代南唐国,时称竹溪场,后改称小海场。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小海场并归丁溪场。小海场独自存在的工夫有900多年汗青。

明嘉靖三十年小海场图

弘治《运司志》载:小海场里至“西至分司(泰州)一百五十里,运司(扬州)二百七十里;北至白驹场三十里,南至丁溪八里,北至盐城县一百二十里,东南至安丰(属兴化)巡检司六十里。”

《扬州府志》载:“小海场有虎墩,范仲淹筑堤捍海经虎墩即此地。”

清乾隆十三年小海场图

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小海场“东至海,西至兴化县,南至丁溪场七里,北至草堰场。运盐河自范公堤闸口南,由串场河经丁溪、何垛等场至泰坝共一百五十六里,西经兴化县至高坝共二百三十里。”“范堤一道,南至丁溪场界,北至草堰场界。”

(五)丁溪场

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。《平静天地记》中纪录盐城九场,就有丁溪场称号。南宋初盐业消费已初具范围:“丁溪场三十六灶,绍兴二十七年(1157),岁煎盐三十三万零八百五十石。”(《宋会要辑稿》)。民国20年(1931),丁溪场连同小海并场,撤并于草堰场。丁溪场独自存在的汗青近1000年之久。

明嘉靖三十年丁溪场图

弘治《运司志》载:丁溪场里至“南至分司(泰州)一百四十里,至运司(扬州)二百六十里;北至小海场七里,南至何垛场十八里,西至兴化县一百二十里,东南至安丰(属兴化)巡检司六十五里,北至盐城县一百二十里。”

清乾隆十三年丁溪场图

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丁溪场“东至海,西至兴化一百里,南至何垛场十八里,北至小海场五里。”“运盐河由石闸南,串场河经何垛场至泰坝共一百五十五里,西经兴化至高坝共二百二十一里。范公堤一道,南自九里墩,北至烟墩。闸一座在本场之南,曰:南闸,其水南自泰州会江淮之水,由东寺桥折场后又西折,由永宁桥围绕于一场之中。”

光绪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丁溪场在东台境,西至兴化、东台界,南至何垛,东距海,北本小海境,小海合并后,遂与草堰交界,范公堤南自何垛九里墩,北至草堰界,合小海而计长二千三百二十七丈五尺二,场堤外列潮墩十七,场署(沈灶)距分司(东台)五十里,离小海十八里。正场之南有闸,曰:南闸,其水南自泰州会江淮之水,由东寺桥折而西循永宁桥围绕一场之中。丁溪有四坝,用以禁私,今都不存。小海有闸二,曰正闸,曰越闸,丁溪海口,曰天开河,即俗呼古河,今海口东迁,曰竹港,小海曰王家港,近淤浅欠亨宣泄,运盐河由石闸南串场河经何垛以达泰坝,合计一百四十五里,私运隘口向有十二处,今并为总隘七处,正场到处,曰九里庵,曰丁溪闸,曰沈灶关,曰古河口,并场三处,曰小海闸,曰小海关,曰万盈墩。”

(六)何垛场

初创于五代十国时期。民国30年(1941),抗日民主当局接受东台的两淮盐务办理局后,东台、何垛两场所并,称东何总场,下辖安梁、东台、何垛3场,此时何垛场的新盐区大局部在今银河境。

清乾隆十三年何垛场图

《中国盐政实录》载:“东何场分九灶,南为新亭灶曹昌丿;北为川东灶;东为孙家丿、江家丿、东套灶;西为潘丿灶、华丿灶、顾丿灶。工具间隔近来四十余里,南北近来约三十里。”实在何垛场早在明末清初就把产盐重点移至今银河境的潘丿、大桥一带了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何垛场兴筑镇海墩(又名川港岸墩),位大桥镇西北三里;定海墩(又名金家丿)位潘丿东一里;塌港岸墩,位潘丿北六里。乾隆十三年(1748),何垛场兴筑15个潮墩,此中就有13个在今银河潘丿、大桥一带,它们辨别是叶家锅、朱家锅、解家锅、獐茅套、塌港岸、冷家环、北荡、潘家丿、江家丿、陈柏锅、邹八撇、北川港、观音柳(以上均在今大桥镇境内)。上述现实阐明,从清代开端,何垛场的产盐重点地域是在今银河境潘丿、大桥一带。

(七)伍佑场

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,明末灶区已开展到今银河境方强一带,清末就敏捷开展到了今银河的三龙一带。

清乾隆十三年伍佑场图

乾隆十二年(1747),盐政吉庆于通泰各场修筑潮墩时,潮墩已筑到小泡港、西漕港、陈家港、三总一带(均在今新丰镇的方强地域)。光绪九年(1883),署淮扬道徐文达在通泰两属各场筑墩,伍佑场筑西漕口、牛汪塘、老墩子潮墩,均在今银河三龙境内。这时伍佑场的盐业近30%在今银河新丰、三龙一带。

注:1、上述盐场图选自明嘉靖《两淮盐法志》和清乾隆《两淮盐法志》

2、笔墨多选自邹迎曦主编《银河盐政志》

二、银河各盐场对国度的奉献

银河在串场河沿岸有7大盐场,占两淮30个盐场的23,3%,而食盐产量却占两淮总产的30%—40%,由此可见,银河各盐场汗青时期对国度的奉献是很大的。盐税是国度的紧张财务支出。差别的汗青时期,有差别的税目和税额。盐税一样平常占国度财务支出的50%,元代盐税最重,占天下财务支出的50%—80%。

(一)盐产。

汗青时期银河各盐场盐产(额产)统计表

表一
表二

注:1、表中除宣统年间为实产外,余为额产。

2、计量单元:A 每石50斤;B每引:大引400斤,小引200斤;C每桶200斤;D每柦100斤。E司马秤每柦127斤。

3、本表取材于《宋会要辑稿》、明弘治《运司志》、明嘉靖《两淮盐法志》、清乾隆《两淮盐法志》、清雍正《两淮盐法志》、清嘉庆《两淮盐法志》、清光绪《两淮盐法志》、《南鹾志要》、《盐法通志》

4、何垛、伍佑两场明曩昔与银河无涉,明末清初以来,渐渐在银河地区置灶煎盐,清代何垛场产盐区50%、伍佑场产盐区30%在银河。

5、表中空格未填,是缺材料。

(二)盐税

盐税是国度的紧张财务支出。差别的汗青时期,有差别的税目和税额。盐税一样平常占国度财务支出的50%,元代盐税最重,占天下财务支出的50%—80%。

历代盐税征榷以灶户和盐商为工具。以灶户为征税人的称灶课,此中一局部为官拨卤地草荡的地租,一局部为盐丁承当的徭役;以盐商为征税人的称商课或引课;实即当局的专卖长处。灶课多纳实物(盐货),商课多纳粮钱。

“自古煮盐之利,重于西北,而两淮为最”,这是千百年来人民关于两淮盐利的分歧评价。雍正《扬州府志·盐法》载:“吴王濞封广陵,煮海为盐,国无赋而用饶,此两淮盐利见于载籍之始。”唐宋当前,盐利之巨,竟居天下钱粮之半,《宋史·食货志》云:“唐乾元初,第五琦为盐铁使,变盐法,刘宴代之,事先天下之赋,盐利居半。”北宋元祐间(1086—1094),淮盐与解池等,岁六百万缗,占唐天下之赋三分之二。南宋绍兴末年(1162),泰州海陵一监,支盐三十余万席,为钱六七百万缗,海陵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。由明至清,两淮盐业更到达极盛期间。嘉庆《两淮盐法志》载:“天下六运司,惟两淮盐运司为雄,治莅三分司,惟泰州分司为最。商灶渊薮,盐利甲西北之富。”嘉庆《两淮盐法志》序中所称:伏念我国度列圣相承,……而佐司农之储者,盐课居钱粮之半,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,山海天地之藏,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者,与农桑等。

昔人云:“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”。以清顺治十年(1653)为例,天下税课入库212.8万两,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.7万两,占天下盐税的56.3%,康熙三年(1664),两淮盐税占天下税课的64.5%,便是到嘉庆八年(1730),淮盐课税仍占天下的40.8%。串场河承载着淮南盐的运输义务,发扬的作用在事先是无可取代的。事先串场河沿线是“烟火三百里,灶煎满天星”的煮盐情形。串场河是“运盐商船,充分四运,舳舻往来,百舸争艳”。由此可见,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在天下的地位是何等紧张。难怪历朝父母官[fù mǔ guān]员和盐政仕宦为了保住顶戴花翎,不停发明政迹,一直把串场河及运盐灶河的修浚作为在朝的第一要务。

银河各盐园地处串场河中段,东滨黄海,有丰厚的杂草资源,可作富足的煮盐燃料,因而,盐产丰厚,产量高,且品格又好,很受接待。银河7个盐场占两淮30个盐场的23,3%,但从上表可以看出,7个盐场的盐产量在明代占两淮盐产的15%左右,而进入清代当前开展敏捷,盐产量占两淮盐产的30%—40%。盐的产量高了,盐税天然也就高了,可以用“水涨船高”来做比喻。由此证明银河盐场汗青时期对国度的奉献了。

(三)食盐

“民以食为天”。黎民不行以一天没有食盐。由于盐是干系邦本民生的大事。

串场河沿线银河段有7个盐场,他们是丁溪、小海、草堰、白驹、刘庄5个整场和何垛、伍佑两个半场。汗青时期他们消费的淮盐,滞销大江南北。以清代为例:纲岸销往4省31府2厅3直隶州188州县;食岸销往2省3府3直隶州21州县。

元代,淮盐行销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广等行省所辖各路,分为上江下游。

明代,淮盐行销直隶应天府、宁国府、平静府、扬州府、凤阳府、廬州府、安庆府、池州府、淮安府等9府及滁州、和州等2州;江西布政司的南昌府、九江府、南康府、建昌府、临江府、抚州府、袁州府、瑞州府、饶州府、赣州府、南安府、吉安府等12府;湖广布政司的武昌府、黄州府、汉阳府、岳州府、荆州府、常德府、长沙府、衡州府、德安府、辰州府、承天府、郧阳府、襄阳府、宝庆府等14府及靖州1州;河南布政司的河南府、汝宁府、南阳府等3府及陈州1州。正统二年(1437),令两淮官盐听任贩子于贵州地方货卖,于是贵州亦食淮盐。行开中法时,并输甘肃、延绥、宁夏、宣府、大同、辽东、固原、山西、蓟镇等9边诸堡。又有贡奉皇室用盐,上供光禄寺、神宫监、内宫监。

清代,淮盐销地分为纲岸、食岸两大类。纲岸有安徽的14个县、江西的1州1厅和54个县、湖北的7州和53个县、湖南的5州1厅和52个县。以上合计4省31府2厅3直隶州188州县。食岸额外行盐港口有江苏江宁府的7个县、扬州府的1州3个县、通州的1个县;安徽宁国府的6个县、和州的1州1县、滁州的1县,以上共2省3府3直隶州21州县。

银河盐场合产的盐斤,都是经过串场河运往泰州泰坝,然后在泰坝翻船(泰坝挚验后,装入大船入江进仪征淮盐总栈,解小包载入湖广贩卖)。从这里就看出串场河的汗青作用了。

作者简介:

作者 邹迎曦

邹迎曦,1937年9月生,银河草庙人,中共党员,大专文明,初级农艺师。一直从事农业迷信研讨和农业技能推行事情,曾任乡、区农业技能推行站站长、县农业迷信研讨所副长处、市乡村动力办公室副主任等职。曾获农业部科技效果三等奖,被国度计委、农业部付与“天下省柴节煤先辈事情者”称呼。退休后,埋头研讨盐文明和盐垦文明,现为中国盐文明研讨中心客座研讨员、张謇研讨中心特约研讨员,中国海盐博物馆专家参谋,江苏省海盐“非遗”传承人。次要业绩已被载入《共和国农业专家名流录》。

点赞(0)
声明:该文看法仅代表作者自己,银河民声系信息公布平台,银河民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办事。

批评列表

共有 0 条批评
暂无批评

相干保举

微信小步伐

立刻
投稿

微信大众账号

宣布
批评
前往
顶部